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他山之石 首页 / 他山之石 / 详情
推荐阅读|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及注释

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是复旦大学2015年与QM机构合作研究和开发而成,是既能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又能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质量标准。FD-QM标准聚焦在线/混合课程设计,辅助教师以前瞻性的思维来规划自己的课程设计。FD-QM标准共有8个大类,33个二级指标,简要注释如下:

 图片1.png

大类标准一:课程概况

 

在课程学习伊始,就向学生清楚说明本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概况为课程定下基调,让学生了解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得到怎样的指导,以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1.1 向学生明确说明应该如何开始课程学习

在课程开始时提供课程概述,介绍教学活动的日程安排,引导学生探索课程网站,列出整门课程详细的导航说明,让学生了解第一步该做什么。

混合式课程:首先得向学生清楚说明该课程是门混合式课程,它包括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要素和活动。教师可用插图、表格、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形式向学生清楚展示学生如何开展面对面教学和需要事先准备的任务,以及如何进入线上各项学习活动。

1.2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目的、内容、方式、测评

教师提供必要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目的、学习过程的结构和实施方式,它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师生沟通规则、学习活动类型、教材与参考资料、作业与学习测评等。

混合式课程:向学生清楚解释课程的在线学习部分和面对面教学部分的目的,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两种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课程表或教学日历需全面介绍在线和面对面教学两个部分的安排,确定面对面教学的日期、次数和地点。

1.3明确说明学生必须遵守的课程规则

规则可以由任课教师或所在大学、院系制定。通常情况下,规则涉及学生行为、学术诚信、作业延交、出席、退课、课堂中的隐私保护、学生申诉、电子通讯等。另外,我们也推荐教师制定课程中学生交流时应遵守的规范和礼仪。教师要确保这些课程规则是目前使用的,并得到充分的解释。

1.4明确说明学习课程所必备的学科知识、技能、技术等条件。

应为学生提供学习课程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方面的信息,这可在课程网站中说明,或在相关的文件、材料中加以介绍,或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的链接。课程学习中所需的“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硬件、软件、订阅、插件、移动应用程序等。在评审本课程是否达到这一标准时,要确认课程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安装和使用这些工具的明确指示。

1.5教师、学生在网上需提供恰当的自我介绍

在课程一开始,教师的自我介绍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纽带。教师的自我介绍可以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如姓名、职务、专业领域、电子信箱、电话号码以及通常在线时间或向学生开放的交流时间。还可以增加一些个性化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教师,比如:对教学理念的陈述、教学的经历等。

 

大类标准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做什么,它为整门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2.1课程学习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学习成果,并且从学生角度加以描述

课程各关键部分应该协同作用,以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各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否可以衡量是该课程各部分相互对应、保持一致的基础。

2.2课程学习目标反映在课程各单元的设计中

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但比课程目标更为具体。它通过可观察到的动作术语,更具体、更细微地描述学生应掌握的内容。

2.3明确解释学习目标与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不仅应列在教学大纲中,还要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需确保学习目标与学生执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关联。

2.4课程学习目标符合课程的等级水平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适合课程的类型与水平。布鲁姆分类法可以帮助教师按认知水平对学习目标进行分类,也便于确定学习目标是否与课程相符。

详见《推荐阅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大类标准三:学业考评

 

    测评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方面取得的进步。学业测评方式与课程学习目标相符,不仅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广泛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进行跟踪。

3.1课程测评能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学业测评应与课程和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对应一致,用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课程教材、学习活动和课程技术都紧密围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3.2明确说明课程的评分规则

用文字/书面形式清晰表述课程成绩如何计算,包括课程各部分的点数、百分比和权重。清楚解释点数、百分比、权重和成绩等第之间的关系,并且告知学生有关作业延交的规定。

3.3具体介绍对学生课业和学习参与情况的评价标准

需清晰、完整地介绍学生的课业评价标准,并且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公示出来。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课程学习的期望以及作业和学习参与的要求。评估标准也让学生知会教师将如何评价他们的作业和学习活动。

3.4测评应循序渐进、多种多样,适合课程等级水平

不管在线还是面对面教学都应采取多种评价策略,其中包括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替代性评价。

传统的测评方式,如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等,要求学生从不同选项中选择答案,这类测试经常使用自评方式。替代性评价通常也称表现评估或真实评估,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一个提示或刺激做出回应,由教师评分。这种测评包括面谈、日志、历程档、观察、演示、任务操作和作品展示。

多样的测评方式可以让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情况,适应各自需求。

3.5课程提供多次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如果学生能经常获得真实、及时的反馈,学习就会更加有效。反馈可以来自教师或同伴,也可以是课程平台中完成作业和测试后自动评分的结果。

 

大类标准四:课程教材

 

   教材帮助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该标准的重点在于判断教材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既定学习目标,而不对教材做出质量甄别。

4.1所选教材有助于学生达到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使用的教材与课程学习目标以及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它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同时,与课程采用的教学技术、学业测评以及教学活动有效地融为一体。教材不仅限教科书、教师自创的资源以及多媒体和网站的信息。教材以一种清楚而直接的方法与学习目标对应一致,为学生提供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4.2.明确说明所选的教学材料的目的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如何使用它们

需向学生说明在课程中如何使用教材(包括书籍和其他出版物、音视频、多媒体、软件等),以及这些教材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混合式课程:清楚说明哪些材料将在面对面课堂使用,而哪些材料专门用于在线学习部分。

4.3课程教材都要正确标注来源,引用得当

明确指出所用教材的出处。此要求适用于教师自建和出版社的资料、教科书、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网站和其他形式的多媒体等。引述应至少包括作者或所有者的名字、出版日期、标题(如有的话)以及URL地址(网址)或来源。

4.4课程教材仍然通用,不过时

教材应集中体现该学科比较前沿的思想与实践。例如,计算机入门课或许包括数据存储新趋势;而英语写作课可能探讨互联网研究的目的等。

4.5课程所用资料多种多样

课程采用各种各样相关的教材,其中可能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出版物、教师创建的资料、网站和多媒体,有多个资料来源。但是,对于某些学科来说,也许所有材料来自同一单作者也是合适的。

4.6明确解释必学教材和选学教材之间的区别

向学生明确解释哪些教材是学生必学的,哪些是可以选学的。教师应告诉学生必须获得和使用哪些教材,以完成课程的学习活动和作业。明确指出可选学的教材。例如,不作为完成课程条件的视频、文本等拓展性资源,应标为“可选学材料”。


大类标准五:课程活动和学生互动

 

   课程学习活动应支持学生的互动和参与,体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和持久。

5.1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学习活动应该与课程和模块/单元的目标保持一致,与学习测评、教材、课程技术统一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促进课程既定目标达成的活动之中。

5.2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各种适合课程和学生特点的互动来鼓励学生参与。

互动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它因学科、互动目的、课程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5.3明确说明教师答疑时间以及作业反馈等规划

教师频繁的反馈会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意识。如果学生事先知道何时能得到教师的反馈,他们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5.4明确说明学生互动等学习参与方面的要求

向学生清楚解释各种互动的要求,帮助他们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堂参与,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至关重要。这些要求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学生参与的基础。对活动的要求解释得越细致,学生就越容易达成要求。

 

大类标准六:课程技术

 

   课程技术支持学生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各种组件使用的技术是支持而非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

6.1课程技术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课程所选的技术工具应与课程和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它们应有效地支持学业考评、教材和学习活动。课程技术指的是为课程提供互动交流的功能性软件,包括课程平台内嵌的工具和平台外工具。如果教师使用平台外工具,需在课程大纲或其他课程文件中说明。

6.2课程技术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课程使用的技术工具能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强化与教材的接触,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如支持实时的互动软件ZOOM,便于互动和合作的软件雨课堂、学习通等。

6.3课程使用的技术仍然通用,不过时

确认课程所用的技术仍在通用。评审员应寻找证据来说明课程恰当使用技术来设计网上课程,如社交媒体、移动技术、游戏、维基、云网盘、博客等工具。不是最近开发的课程则可能需要更新。

 

大类七:学习支持

 

确保学生获得学校的学习支持是学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课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服务信息,并鼓励他们积极获取。学习支持的类型涉及技术支持,易用性支持,学术服务支持和学生服务支持等。

7.1明确说明为学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及获取方式

不同学校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持服务,包括如何登录课程平台;如何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的工具和功能;以及如何获得学校技术中心的服务。

7.2学生容易获取课程所用的技术

课程所需的功能性软件,能通过下载、购买或其他方式轻松到手,并可在多种系统上获得。如果某个软件需要特定系统,应向不使用该系统的学生提供其他替代性的软件。如: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

7.3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学习资源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所有非文本学习资源尽可能提供其他可替代形式,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等效的信息。建议在线课程应配上字幕或文字解释稿。学习者可以查看这些字幕和文稿,以确认是否正确体现了课程视频的内容。

 

大类标准八:课程制作

 

    课程制作应充分考虑学习资源无障碍获取的可能,吸引学生都能阅览并参与到所有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当中,轻松地浏览课程组成部分并与之互动。

 8.1课程导航方便易用

导航是规划、控制和记录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从某一处到另一处行进的轨迹。整个课程导航应该前后一致,合乎逻辑,并保持高效。

 8.2视频制作恰当,能吸引人

视频是在线课程的主要制作形式。为最大程度提高视频资源的利用程度,这些视频应该使用方便,能被不同设备兼容,并且易于理解,有吸引力。

8.3各种文本资源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

课程制作应促进可读性,尽量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要达到这一标准,课程内容应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轻松阅读、浏览和理解。